高勝算決策:如何在面對決定時,降低失誤,每次出手成功率都比對手高?
作者:安妮.杜克(Annie Duke)
譯者: 吳煒聲
- ↓ 博客來書籍連結
多數決定都是靠反射思維
反射思維通常指的是在沒有深思熟慮的情況下,基於習慣、經驗或者當前情境的直覺反應,做出即時的判斷或決定。這種決策方式不依賴於理性分析,通常是自動化的。
根據心理學家丹尼爾·卡尼曼(Daniel Kahneman)的研究,他在《快思慢想》(Thinking, Fast and Slow)一書中描述了兩種思維方式:
系統一(快思維)-反射思維:潛意識的直覺反應。
系統二(慢思維)-審慎思維:深思熟慮、計算與推理。
延伸閱讀:丹尼爾·卡尼曼(Daniel Kahneman)-《快思慢想》
作者舉例獅子與風聲的故事,古代的人聽到''沙沙''的聲音就會趕緊去躲起來避免被獅子攻擊,有次只是因為風聲引起''沙沙''的聲音,大家也是趕緊躲避
作者解讀出兩種錯誤
第一型錯誤,錯誤肯定(認定獅子要來的前兆)
第二型錯誤,錯誤否定(否定有獅子要來的前兆)
第一型錯誤通常不嚴重,第二型錯誤失誤相當於沒命
這也是古人為什麼會持續生存下來的原因
人往往會犯第一型錯誤,正是因為我們因為環境跟這種不確定性,而陷入認知陷阱。
腦中演化出的確定性&秩序
生命被運氣主導時,往往會令人感到不安。
選擇、努力、學習、經驗......種種,會影響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的判斷,腦中會不自覺給自己一個合理性的答案。
作者舉例-如果上班有一位邋塌的同事迎面走來向你問好,請問你會有什麼舉動?
相信大多數的人會下意識打個招呼,然後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。
但有沒有可能,這位同事要跟你敘說甚麼重要內容呢??
我們依照習慣,下意識地閃避,就是一種自動化歷程。
看下圖,請問哪條線比較長?
繆氏錯覺(Müller-Lyer illusion)
是一種著名的視覺錯覺,最早由德國心理學家弗朗茨·繆氏(Franz Müller-Lyer)於1889年發現。
它是一種線段錯覺,當兩條相同長度的直線被不同形狀的箭頭標記時,會讓人錯誤地感覺它們的長度不同。這個錯覺通常出現於兩條線段的兩端加上不同方向的箭頭。
看似相同的三條線,卻又好像不同
當我們我們想驗證的時候,只好透過變通方法來測試(例如:拿尺來量)。
說明了所見所聞,有可能有誤判、或者在資訊、工具不齊全之下,有可能產生錯誤的認知。
英國作家
阿道斯 · 赫胥黎
Aldous Huxley (1894 年 - 1963 年)英國作家,《美麗新世界》作者。出身著名的赫胥黎家族,祖父是著名生物學家、演化論支持者湯瑪斯 · 亨利 · 赫胥黎。
「經驗不是一個人的遭遇,而是他如何面對自己的遭遇。」
Experience is not what happens to a man; it is what a man does with what happens to him.
書中作者提到,把熬夜作為一個選擇(賭注),往往會伴隨著隔天鬧鐘響多賴床一會兒,疲憊的起床上班,不僅有可能會被上司罵,還有可能會遲到。
但其實熬夜,我們也可以選擇準時起床,甚至是不要睡覺早點吃早餐or到公司。
更甚至,在最前頭就選擇不要熬夜。
上述,熬夜就像一個賭注,那麼遲到究竟是因為運氣問題,還是特定決策後一系列的導向呢?
「自利偏差」-成功歸於自己,失敗歸咎運氣 - 丹.艾瑞利(Dan Ariely)
延伸閱讀:「自利偏差」-成功歸於自己,失敗歸咎運氣
人往往在成功後都會誇讚自身,但遇到失敗往往給自己找理由、藉口。
失敗找離由,往往影響在經驗中學習的能力。
我們每分每秒都在下注、選擇,作者用德州撲克的方式破題,引用並敘述引導全文。
看完整本書,最想跟大家分享-蘇西‧威爾許-的《決策秘訣:十、十、十》,在做每項選擇時先想想,在10分鐘後會帶來什麼後果、10個月後會如何、10年後又會如何。
人們偏愛現在的自我,並犧牲未來的自我。總是享用當下垂手可得的資源,而不是想著保留給做決定時還沒觸及未來的自己去使用,這正是所謂的「時間折價」。